如何推动污染防治攻坚由传统的“人海战”
向信息化联合作战转变?
如何打通传统环境管理中的“肠梗阻”?
在陕西,生态环境建设正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走向精细化、智能化。
卫星遥感、随手拍微信小程序、工地扬尘在线监测仪、环保烟火监控系统、遥感监测管理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发展迅速,赋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今,在陕西,用数字科技扮靓环境、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治理创新实践正在蓬勃展开。

工作人员在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监测全市污染情况。
高空中的“智慧眼”
在西安市鄠邑区的一座铁塔顶端,几个智能摄像头正在“俯视”大地,探测着周围3公里以内的“热点”。
“这是西安市环保烟火监控系统中的一个监测点。该系统能通过构建技防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有效防范烟花燃放、秸秆焚烧等引发的空气污染。”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工程师安强说,“我们利用通信铁塔这样的高空资源布控热成像双光谱云台摄像机,实现24小时360度全方位监控。智能摄像机一旦捕捉到‘热点’,就会锁定目标经纬度。”
据安强介绍,目前,西安市布置了467个前端监控点位,利用30米以上的高空资源加装可见光和热成像双光谱云台摄像机,实现24小时360度巡航监测,基本不受雾霾、烟尘、雨雪、黑夜等恶劣环境因素影响。环保烟火监控系统能第一时间发现火情、扬尘等问题,锁定目标经纬度,通过手机短信和APP通知的方式及时将火点告警信息推送至相关的二、三级网格负责人。目前,告警及时、信息通畅、定位准确、处置快速、流程闭环的工作机制已基本形成。
据悉,结合智能算法,环保烟火监控系统不仅可以严密监控烟花燃放、秸秆和垃圾焚烧,还可以对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堆放、建筑工地黄土裸露、非法钓鱼等情况进行智能识别。
立体监测密织网
“8月17日23时30分,走航监测车发现210国道沿线氮氧化物浓度瞬时升高,主要高值原因为重型柴油货车过境。”9月6日,西安国际港务区大气专项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数据来源于一辆走航监测车。
白色的走航监测车看似貌不惊人,其实“暗藏玄机”。它搭载的走航监测系统堪称空气“侦察兵”,可为区域大气污染防控提供科学支撑。
据介绍,走航监测车在行进时,可对环境空气中的氮氧化物浓度进行实时快速监测,锁定排放高值区域、溯源高值点位,为追溯高值原因提供依据。日前,西安国际港务区大气专项办利用走航监测车进行走航监测,开展氮氧化物精准溯源行动,探究移动污染源对氮氧化物减排的影响。
这些监测数据都会汇总到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平台。
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平台包括219个国标空气质量监测站、38套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8套有机废气在线监测系统、网格化监管系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工地扬尘监测系统和数据对接归集、卫星遥感监测、环保烟火监控等系统。
网格化监管系统将200余个网格、1200余名专职网格员、3万个固定污染源有效结合,定人定岗定责定标,常态巡查动态监管。目前,西安市3万余个固定污染源单位已经被纳入巡查范围。专职网格员进入污染源单位后进行巡查,并通过手机APP填写巡查记录并上传至指挥中心平台。今年1月至7月,西安市网格员巡查污染源单位共计67.4万余家(次),上报污染问题12.8万余起。
“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有效提升了西安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快了业务协同化、管理现代化和决策科学化的步伐,为西安市生态环境部门分析环境污染成因和环境治理决策提供了科技支撑。”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宣传教育部部长王双瑾说。
人人都是监督员
大型机械施工未采取湿法作业,大量黄土裸露未覆盖,黄土堆积在路面上造成车辆通行不便……7月15日,咸阳兴平市居民蒋先生拍下了这一场景并上传到微信小程序。当天,问题被转接到该市治霾办。次日,兴平市治霾办向该市店张街道办发函,要求立即整改。7月21日,问题全部整改完毕,施工方采取湿法作业进行施工,堆积在路面上的土堆已经清运干净,过往车辆通行无阻。
从发现问题到整改完毕,仅用时6天。
“这次环境问题的成功发现,与这些有洞察力的监督员密不可分。大家一起努力,让环保工作形成合力,从而更加高效快速地处置问题。”咸阳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张斌说,“过去,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现只能靠生态环境执法队伍的监督和巡查。通过科技手段畅通群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渠道,生态环境案件由原来的环境执法专业队伍监督,变成了全员监督。执法力量加强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现在,人人都是生态网格员,大家齐心协力加强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