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市高新区成立农村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委领导包抓片区,分管负责。部门包抓点位,具体推进。街办建立治水工作专班机制,村干部分片负责,引导群众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推进污水治理。重大问题党政主要领导现场调研,党工委会议决议部署,督办跟踪,不断营造“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2019年以来,西安市高新区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行工程建设和管理管护并行,共铺设污水收集管网280公里,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站18座,设计日处理污水规模达1.1万立方米,完成49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区占比达63.6%,受益人口约11.9万人,累计投资8亿元,助力创建水清岸绿的幸福农村。
秦岭保护区草堂营村污水处理站
科学规划建设,打造水清岸绿幸福农村
(一)一村一策,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农污治理。根据村庄类型、地形地貌、所处位置等因素,结合污水排放对生态环境影响状况,科学制定“一村一策”治理方案,因地制宜采取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新建集中处理设施、就地资源化利用等措施,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
(二)突出重点,深耕细作,优先治理生态敏感区。高新区将秦岭生态保护区村庄优先纳入治理计划,推进秦岭区域水环境持续向好。经过充分调研、详细勘探、反复论证,克服了秦岭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农户居住分散等不利条件,采取纳管和建站互相结合、重力自流和泵站提升互相补充、集中收纳和就地利用协同处理的方式,按照应接尽接、能纳则纳的原则,除收集农户外排污水外,对农家乐、公厕、宗教场所等具备纳管和接户条件的排水户,全部接入污水收集管网,统一处理,高新区秦岭生态保护区接户率达到96%以上,实现秦岭保护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秦岭保护区李家岩村污水处理站
(三)一点一策,追本溯源,整治农村黑臭水体。2019年,高新区制定了《农村黑臭水体“一点一策”整治方案》,以“因地制宜、标本兼治、改善生态、长效保持”为原则,针对黑臭水体成因,逐一分析,对点施策,规范施工,做到从源头真正消除农村黑臭水体,还居民洁净的水环境,先后消除农村黑臭水体67处。
(四)一源一案,规范建设,做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高新区5处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均已完成保护区划定工作,并制定突发环境应急预案,建立“一源一案”档案,设置保护区标志牌和界标,为每个水源地发放了一张专属“身份证”,确保水源地档案完整,管理规范,为保护水源地水质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管理基础。
规范管理维护,巩固水清岸绿良好成效。
(一)建立长效机制,采用专业团队运维。高新区强化“三分建、七分管”理念,印发了《高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工程验收办法》、《高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高新区黑臭水体整治长效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巩固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成效。
高新区农村污水处理站全部采用社会专业机构运维,确保农村污水治理成效持续性、稳定性、长期性,不断提升污水处理专业化、规范化管护水平。今年计划采取无人机航拍结合人工核实的方式,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排查是否新增黑臭水体,并对已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点位实施长效管理。
西安高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展示界面
(二)搭建管理平台,提高“智慧治污”水平。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信息化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包含排水系统一张图、调度管控、报表统计、巡检管理、故障管理、智能手机客户端等模块。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及信息通信产业优势,提高污水治理和巡检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设备故障风险,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减少运维人员工作强度,提高污水设备管护效率。
(三)加大监督力度,严防污水超标排放。每月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运行情况执法抽查,查看污水处理站各项制度执行和建立情况、运行维护记录、现场设备运行状况、药品投放记录、药品存放现场管理情况、污泥处置台账、出水感观等方面,定期开展污水处理站出水监测,并不定期抽检污水站出水水质,严防污水超标排放。
(四)深化奖惩并进,开展环境整治督查。高新区印发了《西安高新区环境和黑臭水体整治问责办法》,以问题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对各街办和相关部门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先后表彰治水先进个人108人次,鼓舞了各街办和部门干部的工作干劲,保证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2023年,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已开工治理,开工率100%,铺设污水收集管网5公里。下一步,西安市高新区将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县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倾力打造设施完善、幸福宜居、水清岸绿的美丽乡村,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