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园区生产车间,一场别开生面的 “移动听证会” 正热烈进行;依托环境执法,一份精准的 “治理需求清单” 得以建立;凭借排污权交易制度,环保守法切实转化为 “真金白银”。安康市生态环境局汉阴分局,通过全力打造 “环保专业 + 基层实践” 双轮驱动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在过去三年里,累计完成 34 部法规草案的意见征集工作,成功推动 3 项治理经验上升为制度规范,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治理与法治建设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之路。
专班 + 阵地 + 触角延伸,全方位构建民意收集网络
2022 年 8 月,当被确立为基层立法联系点时,汉阴分局也曾面临 “本领恐慌” 的挑战。但他们迅速行动,构建起 “三级联动” 工作机制:由局长牵头的工作专班,全面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标准化的工作阵地,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实体支撑;进企业、进社区、迎群众的举措,不断延伸民意触角,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同时,创新建立 “三审制” 意见处理流程,每一部法规草案都必须经过涉关企业意见征集、业务股室专业会商、法律顾问合规审查三道严格程序,以此确保所提建议精准有效、切实可行。
执法 + 服务 + 机制创新,充分激活企业参与动力
汉阴分局将环境执法现场巧妙转化为立法调研现场,成功打通 “治理痛点 - 立法需求” 的转化通道。针对环境监测机构转包乱象,结合执法过程中发现的 2 起典型案例,在《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时,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监测资质审核条款。创新推出 “以案释法” 互动机制,成效显著,2024 年企业主动咨询量较设立联系点前大幅增长 35%。此外,积极引导企业合规经营获取收益,指导两家企业在陕西省环境权交易所顺利完成排污权交易,实现了 20.88 万元的货币化收益,让 “环保守法 = 真金白银” 的理念深深扎根于企业心中。
溯源 + 研判 + 制度供给,有效破解民生治理难题
面对噪声污染等 “多头管理” 的痼疾,汉阴分局建立了信访投诉 “四步分析法”。通过对历年来重复投诉的深入溯源,成功推动出台县级环境监管责任清单,明确了 3 部法律 32 项条款的监管主体。制度创新带来了治理质效的显著跃升,2024 年环境投诉量同比下降 7%,并且实现了 100% 的及时响应。这种 “问题导向型” 立法模式,将基层治理经验直接转化为制度供给,形成了 “治理反馈立法,立法优化治理” 的良性循环。
“我们正从立法‘参与者’向‘需求提出者’转型升级。” 汉阴分局负责人满怀信心地表示,下一步,将着力构建 “民意收集 - 专业论证 -实践检验” 全链条机制,重点在秦岭生态保护、汉江流域治理等关键领域,形成独具特色的立法建议库,让更多源自基层的 “环境治理智慧” 融入法治建设的进程,为生态环境保护与法治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安康市生态环境局汉阴分局 张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