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污降碳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咸阳市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及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进一步明确咸阳市“两高”项目范围和审批权限,坚决遏制“两高”行业盲目发展。
加快推进重点企业搬迁,完成市城区周边47家橡胶企业现场查验评估,正在制定第一批搬迁清单。对76家砖瓦企业分类治理,转型转产退出55家,提升改造21家,布局更加合理。积极推广高西沟村治理模式,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01平方千米;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营造林36万亩,绿化道路260千米,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同时入选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
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开展全市“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评估试点工作,指导兴平、礼泉、武功、乾县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修编完善了彬州市新民塬高端能化产业园规划。完成了10个中、省审批项目的“三线一单”比对服务工作,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
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源环境监管体系,建立了排污许可与水、气、土、监测、执法、固废管理联合审核制度。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印发了《2022年咸阳市全面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工作方案》,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积极动员社会各界自觉做生态环境保护的倡导者、行动者、示范者。
渭柳湿地公园。韩国章 肖寒天 摄
渭水穿城而过,两岸绿树成荫,水面碧波荡漾,这一幅幅生态美景的背后,是咸阳矢志不渝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咸阳市协同开展工煤车尘燃治理,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标志性战役,梯次推进23个行业509家企业绩效升级,初步完成治污设施升级210家。城区6家企业15台燃煤锅炉完成改造,年减少用煤40万吨。完善采暖季清洁取暖运行补贴政策,实现改造区域全覆盖。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195辆。建立施工工地和道路扬尘包联机制,主城区机械化清扫率92%以上。
着力推进碧水保卫战,实行“一河一策”,开展清河“三水统筹”综合治理抓点示范,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排查渭河干流排污口38个、泾河干流30个,实施“一口一策”分类治理。东郊、南郊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面完成,累计实施雨污分流管网16.75公里,建成投运生活污水应急处理设施2座,市城区污水溢流问题基本消除。1-11月份,9个国考断面优良比例88.9%,高于年度目标11.1个百分点;全市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加强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全防全治,完成258宗“一住两公”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农药化肥保持“零增长”,持续完善垃圾“四分类”体系,南八县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积极推动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和“无废城市”2个国家试点建设。
咸阳湖和古渡廊桥。周季 摄
咸阳市不断建立健全机制,严格执法监管,实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生态环境保障。
创新“六查八看两记录”和点穴式执法模式,累计出动1.8万人次,检查企业6500余家次,立案处罚144起。深入开展“企业接待日”活动,深化“三送一解”成效,为企业纾困解难。出台《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免予处罚企业21家,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着力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环境监测监管体系,推广“智慧环境码”、环境执法“掌中宝”APP等信息化监管模式,加快建设智慧环保指挥中心、大气污染防治监管平台、生物质视频监控二期项目,推动人防向技防转变。
着力防范化解环境风险,聚焦煤矿涌水、危废管理、汛期环境安全等重点领域,开展5轮地毯式隐患排查整治,整治环境风险隐患522个。举办“咸阳市2022年危险废物失火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建成第二个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库,筑牢环境安全隐患底线。
咸阳渭柳湿地公园。马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