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集成执法业务相关的排污许可、污染源在线等23个系统的数据,对全省固定污染源进行精准动态画像,打破信息“孤岛”效应,实现一个智慧平台监测全网信息。同时对各类环境管理数据进行实时融合评价,赋予企业“红黄绿”三色码,实行差异化分级管控,依托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精准输出线索、异常数据复盘、视频联动回溯,实现全过程监管。系统还面向企业免费开通自愿学法、企业主体责任自查、风险防范预警、问题帮扶整改以及第三方服务超市等功能,鼓励企业提高自身环境管理水平。该项目目前已整合完成18个系统的数据,计划于2025年第二季度正式启用。项目的实施,将有效解决各系统数据不能融合、非现场执法问题发现难、执法力量调配不科学等问题,由以往经验主义、蹲点守候的现场执法模式向数据驱动、线上固定证据的非现场精准执法模式转变。进一步深化科学、精准、依法监管。
二是建设“锚点”工作体系。全面落实部、省关于推进固定源现场监管执法“对象精准”要求,探索“锚点”工作方法。
即以排污许可证内容为基础,将重点管理类企业的排放口、污染治理设施、在线监测设施站房、固废危废仓库等10个大类物理实体确定为现场执法过程关键“锚点”,通过数据建模及嵌入移动执法系统流程,将执法任务、执法人员、执法装备、监管对象及其所处环境的活动进行对应整合,实现现场执法过程可记录、可复现、可评估,实现精细化执法。
三是建设重点污染源执法智能管控数据终端分析系统。
总结分析办理西安科纳检测校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纳公司”)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案件的经验,在西安、咸阳、渭南、韩城4市遴选了105家涉水涉气企业,利用该系统采用超高频方式,实时、同步采集现场在线监测设备端的数字与模拟量,依托数据加密存储、智能算法、海量数据分析、全程日志记录以及自动生成信息凭证等手段,实现对企业所有环境设备终端全面、细致的智能分析和统计,及时发现并永久本地化加密存储在线监测设备的运行情况与异常状况。(曹潇华 董卫新)